百度搜索:
站内搜索:

品牌调性如何圈粉年轻人?答案在“情绪价值”里!

作者:策划人才网 来源: 日期:2025-02-22 13:36:00 人气:

  现在的年轻人买东西到底看重什么?

  答案已经很明显:不只是实用,更要让人“有感”。

  买一杯星巴克,不单是为了喝咖啡,更是为了那一份生活仪式感;购入一套盲盒,不为了手办本身,而是享受拆开那一瞬的惊喜与期待感;换一双李宁“国潮”鞋,不只是为了脚舒服,而是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。

  年轻人消费的重点,已经从“需要什么”转向“想要什么”,而在这个“想要”里,情绪价值占了很大一部分。

  什么是情绪价值?

  情绪价值这个词,说到底就是指产品在功能之外,能不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连接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这种价值会换成快乐、满足、认同感,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

  比如,苹果为什么能卖这么贵,还让一大波人蜂拥而至?它显然不只是靠性能。苹果通过它的极简设计、品质感和对创新的强调,传递了一种“高级感”和“与众不同”的理念。不是消费者在用苹果,而是他们在向外界表达:“我是有品味的。”

  再看国内,李宁怎么从传统运动品牌变成“国潮担当”?它是通过产品设计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带到了时尚圈,和年轻人内心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共振。一双鞋,一件外套,已经不仅仅是实用单品,而成了表达文化态度的载体。

  为什么情绪价值变得这么重要?

  1. 年轻人更需要“认同感”

  千禧一代和Z世代从小到大被各种选择包围,物质上更丰富,精神需求也更高。一件东西能不能解决某个功能性需求,那只是基本门槛。能否借助这件东西体现个性、情感,甚至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,成为了更重要的判断标准。

  买一件国潮单品,不只是穿得舒服,还让他们感受到文化自信;点一杯喜茶奶茶,不只是解渴,更是一份生活小确幸。在他们眼里,情绪价值不是“附加项”,而是“刚需”。

  2. 社交平台推动“情绪溢价”

  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,很多年轻人买东西不仅是为自己,也是在为朋友圈和小红书的观众“消费”。优质的情绪价值产品可以直接转化为“社交货币”,让用户通过分享获得关注和认同。

  比如,购买故宫的文创雪糕,不是因为真的爱吃雪糕,而是觉得“有文化”“有趣”还能拍照发朋友圈。好的情绪属性,能让品牌以用户为媒介实现病毒式传播。

  3. 品牌竞争同质化,情绪价值成了差异点

  今天的消费市场,几乎每个品类都有数不清的竞品,而且功能大同小异。光拼价格和功能很难脱颖而出,情绪价值正是突破竞争的一大利器。同样是瓶装水,农夫山泉靠的是“清澈广告”;元气森林则用低糖概念吸引重视健康的年轻人,同时包装设计高级感满满,戳中了消费者的心理喜好。

  如何打造产品的情绪价值?

  我提供几招具有实操性的策略,跟着做,你的产品也会“与众不同”。

  1. 赋予产品一个独特故事

  一款普通产品,如果有了故事,就可以脱颖而出。比如瑞幸咖啡为什么火?“生椰拿铁”的推广背后讲的是“健康但是不放弃口感”,能让年轻人迅速找到心理认同点。

  再比如UNIQLO的联名系列,每次发布都附带一些文化元素,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不只是在买衣服,而是在触摸文学、艺术或者潮流文化。

  品牌需要理解年轻人的兴趣点,找到产品和目标受众情感之间的连接点,然后通过设计、包装或者营销告诉他们:这个东西背后藏着一个适合你、让你心动的故事。

  2. 设计一次沉浸式消费体验

  情绪价值的实现不仅在产品本身,还可以贯穿消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。比如线下店铺如何设计?星巴克提供的不是一杯咖啡,而是一个适合社交和工作的“第三空间”。

  宜家让顾客走在样板间里,就像在体验未来的家。线上也一样,你的产品开箱有“第一眼惊艳”吗?包装有没有设计过,能拍照分享吗?这些细节都让消费者信任和记住品牌。

  3. 借力“社交货币”

  社交货币的本质是可以分享的价值。举例,为什么LINE FRIENDS的公仔、盲盒玩具、大白兔奶糖联名唇膏会火?原因是它们既特别又有趣,谁拍照发朋友圈,谁就能引发“好可爱”“哪里买的?”

  这样的社交互动。品牌要思考的是,自己的产品能不能和这样的表达场景结合,与用户的分享行为产生正向循环。

  4. 打好“情感牌”

  广告营销提升情绪价值的能力不可忽视。支付宝的“集五福”活动,其实就是一次情绪营销,把中国人对团圆、幸福的期盼集中在一起;再比如耐克的“Just Do It”,它通过激励和鼓舞的语言直接戳中那些想挑战自我、突破极限的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执念。

  情绪价值的打造,必须找到用户内心的痛点或者需求点,然后通过内容营销灌注到产品当中。

  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告诉我们,功能对他们来说是“合格线”,而情绪价值才是“决胜点”。他们买的不只是物品的使用价值,更是心理层面的愉悦感、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
  作为品牌,我们需要意识到,产品早已不是单纯的产品,而是一种情感连接的桥梁。

  如何打动年轻人?不单靠硬实力,更要靠软实力。

  提供一个好故事,设计一种好体验,做出可以社交的产品,传递情感内核。这些,才是情绪驱动时代的生存之道。

  最后,送给所有在消费行业的同仁一句话:年轻人喜欢什么,我们就去理解什么,支持他们的追求,引导他们的感受。用情绪带动感情,用产品留下回忆。

  因为站在消费链顶端的,已经不是功能,而是“让人爱上的感觉”。

本文网址:
下一篇:没有资料
课程咨询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策划学院官方微信
关注“策划研学社”
每天学习策划知识